楼层直达
- 管家服务
- 水保土地
- 前期咨询
- 服务认证
- 综合环境
- 污水设备
- 净化设备
- 固废设备
- 材料设备
- 节能设备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200多处提及包含环境友好涵义的“无害环境”的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随后,环境友好技术、环境友好产品得到大力提倡和开发。90年代中后期,国际社会又提出实行环境友好土地利用和环境友好流域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城市,发展环境友好农业、环境友好建筑业等。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对“环境友好”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会议通过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多次提及环境友好材料、产品与服务等概念。同时,世界各国开始以全方位的视角认识环境友好的理念,涉及的范围涵盖了生产、消费、技术、伦理道德等众多领域。日本政府2004年发表《环境保护白皮书》,明确提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加大。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必须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民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态,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是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智力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因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有赖于环境友好城市地创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实质就是以循环经济为纽带将人类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结合起来,造成一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环境良好,人与环境呈现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的现代化城市。 一、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理论基础 1.人类生态学理论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生物圈相互作用、人与环境、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它以人类-社会-经济复合的人类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其核心任务就是以城市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制建设、生态工程建设和生态产业建设,研究生态文化和生态伦理建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系统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当自然、社会和经济这三个目标子系统达到平衡时,可持续发展便会发生。环境友好社会正是这样一种社会形态的体现。 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级多要素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具有来自于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自然力的源泉是各种形式的太阳能,它们流经系统的结果导致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和变迁。社会力的源泉有三种:① 经济杠杆——资金;②社会杠杆——权利;③文化杠杆——精神。而人类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以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为核心。因此,人类生态系统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人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结构中,既是食物网上的网点,又是决策者和调控者。人对人类生态系统既是建设者又是破坏者,而建设与破坏取决于人类文化观念是否与环境协同发展。因此人类生态系统中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是人类生态系统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决策、支持系统的生态建设可以调整人类的文化,以及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生态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学理论 城市生态学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从而为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对策和出路。 依据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已经基本形成了几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生态学分支:一是产业生态学,研究产业及流通、消费活动中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方法,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正面影响的生态建设方法;二是人居生态学,研究按生态学原理将城市住宅、交通、基础设施及消费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为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人居环境(包括居室环境、交通环境和社区环境)并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影响的生态学措施;三是城镇生命支持系统生态学,研究城镇发展的区域生命支持系统的网络关联、景观格局、风水过程、生态秩序、生态基础设施及生态服务功能等。 3. 循环经济学的理论 循环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按生态学规律进行经济活动的一门科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新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增长模式的区别在于:传统的经济增长将地球当作无穷大的资源库和排污场,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消费性产品,另一端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是线性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要求在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物质代谢或/和共生的关系延伸产业链,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用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大系统中,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均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生产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体现了生态型经济的合理的闭合循环,从而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消耗,使生产成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一部分。循环经济在环境友好型城市中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进行产业生态转型,创建生态产业链,甚或生态产业网,使不同的产业通过“废弃物变原料”的贸易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构建途径 环境友好城市是人类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体,也就是在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运用人类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革决策管理手段,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建设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环境良好、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生活舒适、天人合一的新型城市。 构建环境友好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高度,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渗透到所有一切社会管理工作之中,并进行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政策和机制建设,发展科技和文化,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其次,构建环境友好城市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宣传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真正做到从上而下,从企业到个人,从机关到学校彻底改变旧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一是思路要向污染的源头控制思路转变,二是转变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不相关的观念,三要提高公众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提倡公众参与。 三、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体现。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在产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努力实现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四、要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 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形成资源消耗少、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高、废弃物排放少的生产和消费体系,使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控制在生态环境可自我更新的范围之内。 五、要将环境质量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作为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观念。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要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并以这个体系全面评价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六、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探索环境友好城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开展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园区的建设及试点研究。 |
说声谢谢,感谢回答者的无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