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现代化,对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对象具有成分复杂、随机多变、在时空和量级上分布广泛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性、技术性和复杂性。
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质量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仪器装备、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三个方面。仪器装备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人才培养和提高监测队伍素质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专题进修等渠道搞好全员培训,使监测人员全面掌握监测业务知识、熟悉各种标准、规范、技术方法,更好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要求,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政策、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争取有利条件,不断充实各类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物资,切实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建设,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7.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现场监测工作中客观的、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布点和采样等现场监测影响较大,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场监测工作中应该强化监测点位、采样时间、采样频次的管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确保现场监测仪器设备完好、计量合格;开展现场监测的现场平行样、全程序空白样等质量控制;加强现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现场监测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流体动力学等繁多的专业学科知识,熟悉各种生产工艺,确保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固定、保存和运输等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6]。
当前,人口的激增、经济活动,特别是工业生产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高峰期,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做好环境监测,加强环境保护,落实环境治理,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国策之一。环境保护关系到国家长远健康发展,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否顺利实现。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业,环保监测必须得到高度重视。环保单位要深入分析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形成机理,排除不利因素,努力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8、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现阶段,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把着眼点放在立足于解决好国内环境和发展问题,逐渐改善13亿人民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另外,继续加大、推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首先,国家要积极参加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要切实维护好国际利益,积极履行国际环保义务,为解决全社会面临着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国内环境保护呈“跨越式”的发展。此外,也可以制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以及防止污染转移、有害物种入侵等法律法规与评价标准,以便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的环境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9、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促进、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信息公开、透明,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提升。首先需要做到及时更新理念,不断完善制度。加强技术人员自身的业务素养,把信息技术和传统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借鉴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要意识到环境监测信息化公开的必要性。此外,也要不断完善制度,构建符合信息化工作背景下的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流程,为环境监测工作信息化的有效建设打好坚实的管理基础,而且还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与支持。
另外,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有效开发和有效运用,基于此,要在环境监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等,在实践中促使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对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时、有效加以处理,不断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和成熟,只有这样,才能把环境监测信息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也才能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持续、顺利开展下去。
10、结束语
总而言之,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既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度,也要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贯穿到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全程之中,要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之能够不断运行、改进,为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整体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努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为政府决策以及环境管理等提供科学且实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