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环保
游览三峡坝区 多了一个巨型珍稀植物园
2018-07-26 09:13  浏览:286

走近自然

7月24日,骄阳似火,行走在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的苗圃基地,满目葱笼,俨然步入了一个大型的珍稀植物“博物馆”。

未来3到5年,三峡坝区1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将用培育的珍稀特有植物,逐步替换现有的普通绿化植物。“到时候,来三峡参观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三峡工程,还可以参观一个生态优美、景色宜人的珍稀植物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桂云向科技日报记者描绘三峡坝区的美丽图景。

按照“生境相似性”迁地保护

三峡地区素有长江流域“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之称,拥有大量的珍稀和特有植物。

为了挽救这些濒危物种,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于2007年成立了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前身为三峡苗圃研究中心),投入上亿元建设育苗荫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智能化PC阳光板大棚等一应俱全。科研楼里,光照培养室、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植物病毒检测仪等科研设备同样应有尽有。

为了保证引种的珍稀植物在“新家”中能够更好地生长,中心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对光、热、水、气以及土壤等条件进行全方位控制,同时,中心还通过搭建遮荫网、安装迷雾系统、打透气孔等方式,为植物营造适宜生长的“小环境”。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珍稀植物的“聚集地”,迁地保护库区植物已达436种,共1.8万余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二级52种,重点保护植物8种。成功繁育完全淹没在江底的两种三峡珍稀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共2.2万株。

经过多年驯化、种植,这些植物已基本适应本地生长环境,移植后的三峡特有珍稀植物成活率高达90%以上。

特有植物组培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峡库区珍稀植物分布分散,一次野外调查3到5个月是寻常事;为准确捕捉珍稀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特征,通宵达旦也是家常便饭。

在对“植物界大熊猫”珙桐进行的一次发芽实验中,研究所几位工程师顾不上休息,“接力”观察记录。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在低海拔地区,珙桐实现开花结果。

在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库,成片的疏花水柏枝在这里生长,此前有专家曾断言,它们将在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灭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从秭归成功引种繁育了1000多株疏花水柏枝,目前正在对其进行科学研究,有望广泛应用于库区消落带的治理。研究所培养室内,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荷叶铁线蕨等正在生长。

在做好物种保护的同时,科研人员还积极开展珍稀植物组培研究,通过“植物克隆”的方式,将珍贵而优良的物种保存起来。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对珙桐、红豆杉等二十多个珍贵物种开展了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保护品种将扩大到1000种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来实地考察后,对研究所开展引种以及实验室组培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库区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珍稀、特有植物所取得的成果予以高度评价。

黄桂云告诉记者,植物保护不仅仅是绿化的概念,保护物种和生态环境是其关键。就如动物的食物链一样,一个物种缺失,会严重影响到其它动物。植物不同物种之间也存在寄生和共生的关系,一个植物物种灭绝,也会对其他植物物种产生影响,甚至发生链式灭绝反应。若是放任这种情况发展,最终大部分甚至全部植物都会受到威胁,从而又影响到动物的食物链,造成物种大灭绝。

“据权威调查研究,三峡重庆至宜昌共有珍稀植物1200余种,我们的计划是把引种繁育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三峡地区。”黄桂云说。到“十三五”末,研究所将把保护品种扩大到1000种。未来三到五年,培育的珍稀特有植物,将逐步替换现有普通绿化植物,将三峡坝区打造成一个庞大的珍稀植物园。(刘志伟)

(责编:施麟、贺迎春)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