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
垃圾分类该有中国模式 别管日本、德国模式
2019-07-18 11:29  浏览:440
新京报:您怎么看待这一轮垃圾分类?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


蒋建国:从城市管理角度看,目前的垃圾分类就是大类的粗分。


对于居民而言,首先要把可回收的垃圾分开。所谓可回收垃圾,包括玻璃瓶、金属废铁、塑料、废纸,以及废弃衣物等五大类,简称“玻金塑纸衣”。这五种,特别是前四种,都是可以卖钱的。


还有一类相对复杂的,就是有害垃圾。有害垃圾包括电池、废弃药品等。这些有害垃圾并不经常产生,有的一年也就一两次。只要做好宣传,告诉居民哪些是有害垃圾,应该投放到什么点。这种分类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于那些更多的不值钱的东西。简单来说,最好识别的就是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也有地方称之为湿垃圾、干垃圾。


最近公众讨论比较热的“哪个是干垃圾,哪个是湿垃圾”,其实讨论得过细了。对居民来说,简单理解哪些是湿垃圾,就是与我们吃的有关的东西,比如剩饭剩菜,其他的也不用管太多,都属于干垃圾/其他垃圾。


这样家里也就只需要两个垃圾桶,并不像网上各种段子、小视频介绍得那么复杂。


楼紫阳:目前的干湿分类没有问题,但名字有些别扭。比如,干瓜子壳就是湿垃圾。


毛达:分类方法没意见,但建议补充回收公告制度,设立“公告回收目录”。


凡进入“公告回收目录”的垃圾,要么应属于国家或地方强制回收的废弃物,如有害垃圾或餐厨垃圾,要么属于国家要求企业履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废弃物,如电子废物、纸基复合包装,要么是基于市场机制,回收再生渠道和设施有相当可靠性的废弃物,如废纸板、废塑料瓶等。


对于目录之外的废弃物,如果市民不清楚是否属于可回收物,可在再生资源回收站进行现场确认,如果回收站不接收,即可投放到其他垃圾或干垃圾桶中。


“公告回收目录”一旦建立,就应定期更新,因为废弃物的可回收利用性质会随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变化发生改变。但无论它如何变化,名单是短还是长,让市民始终接收“一旦分出,就能很好利用”的正向信息,是保持他们分类习惯的一种很好的“长效机制”。


技术有力推动垃圾分类


新京报:在垃圾分类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发挥什么作用?


楼紫阳:事实上,垃圾分类就两个事情:一是垃圾怎么让这些产生者按规定分好,在这一部分,如人工智能、摄像头等技术都大有可为;二是后端的机械化分拣,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当然,还有根据新的技术发展而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诸如图像识别等技术,效果都是看得见的。


蒋建国:传统的机械分拣等手段不是新鲜事物,关键在人工和机械如何结合起来。


这里面涉及一个经济性原则。高科技的应用与前端的垃圾量有关,几个瓶子来让机械分拣,没有必要。当垃圾集中之后,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上万个瓶子,只通过人工分拣成本太高,这时候就可以通过技术进行自动识别、分拣、分门别类打包。


2/3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