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生态修复的概念扩大,除了矿山生态修复以外,土地修复的范围非常广,比如退化沙地的生态修复。但是,有些地方提倡生态修复,但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做的是生态修复工作,实际上却在破坏生态。
草原上种树、种草,特别是大规模植树造林,许多生态学家认为,这是伪生态的做法。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除了小老枯树现象以外,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程度的加剧。以前,矿山修复最早提出的办法是复绿,随着复绿工作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随着矿山开采面积的扩大和性质的转变,仅仅停留在生物多样性修复阶段也不够,我们必须要进人生态功能修复阶段。
为什么达到生物多样性以后还要提出生态功能修复呢?虽然生物多样性可能提高了,但并不等于生物服务功能提高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与生态功能的增加具有正相关性。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大于生态功能供给的功能,生物多样性增加与生物系统的服务功能不完全匹配。
三、怎么办?
01、拓展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要实现从生物多样性修复到生态功能修复的过渡,一定要拓展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过去涉及生态修复时,强调最多的理论是生态演替原理,而现在更多考虑的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但这还不够,应上升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高度。
1992年,美国自然科学委员会提出,使一个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干扰前状态,即为生态修复。其中,更多强调的是自然修复。上世纪90年代,Jordan提出,使生态系统修复到先前或历史上的状态。Cairns提出,生态修复应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状态,即开采以前什么样,修复以后也应该达到什么样。
直到1996年,Egan提出了较全面的定义,生态修复是重建某区域历史上曾存在的植物和动物群落,而且保持生态系统和人类传统文化功能的持续性的过程。Egan认为的生态修复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生态修复过程与经济社会的结合。
02、明确生态修复的目标
在理论基础之上明确生态修复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要突破过去群落演替的观念,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恢复原有生态系统,而是恢复生态系统必要的结构和功能,并且一定能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实现自我维持。
03、考虑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
矿产资源修复范围非常广,如果能够达到真正生态功能修复的目的,定要考虑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各个地方在生态修复中首先要做好生态功能区划,考虑这个地方的主导功能是以供给功能为主还是以调节功能为主,这是总体需要考虑的。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受胁迫过程与效应、生态服务的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异规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区域生态修复规划。
04、实现从治理技术到总体设计的过渡
矿山治理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且很多方面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包括采空区及尾矿库治理、煤矸石、矸石山的治理。现有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也比较完善,比如复垦与复绿技术、边坡稳定性技术、尾矿库安全防护技术等。技术相对成熟、体系相对完善为下一步生态功能的修复,特别是在已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实现更好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修复区域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更好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