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6月27日发布,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要求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进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国土绿化和扬尘管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进一步大幅降低PM2.5浓度,减少重污染天数,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2018年9月30日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打好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渤海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攻坚战,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治理和修复土壤污染,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2018年6月24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新时代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了全面安排部署,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工作作出批示,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遵循。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发展水平各异,应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产生协同效应而不是相互抵消。如生活垃圾、水处理污泥、河道淤泥等可以协同处理:将生活垃圾、淤泥等进行发酵产生甲烷,提纯用于新能源汽车燃料,不仅打通了上下游环节,还能同时提供洁净能源和干净的水。又如将供水、排水、水处理、中水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等链接起来,而不是“单打一”甚或上游处理增加了下游难度,更要避免不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行为。一些地方以生态建设之名,花巨资在河流和湿地上建“三面光”的人工堤坝,结果破坏了动植物与水的天然联系;一些地方在水资源十分稀缺的地方植树种草;一些地方大搞大树进城,企望“今天栽树、马上乘凉”。这些都与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原则相悖,必须避免。
精准环保督察,发挥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要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促进工业、城市建设等的绿色化。工业生产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游增加了供应;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应积极开展生态设计,推动轻量化、去毒物、碳减排;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严重耗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气候友好的工业化道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既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也能拉动投资、消费需求并增加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变一用为多用;发展绿色金融,把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按照社会化生产、市场化方式,实现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保值增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形成资源效率型、环境质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不能绿色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难度就会增加,甚至“费而不惠”。因此,必须通过改革释放出更多动能和红利,形成生态环境的社会治理体系,支撑污染攻坚战取得更大更好成效,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宣传教育的广度、力度和深度,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标本兼治、长期短期结合,攻坚克难,把自然资源利用好,生态环境治理好、守护好,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从长远着眼、从细节入手,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使生态文明理念真正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广泛共识和行为准则,建设美丽中国,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逐步实现环保督察“常态化”,并减少不利影响。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环保督察对经济发展影响的争论较多,有人认为环保督察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我们认为,环保督察会影响经济增长。需要讨论的是,如何让有利影响最大化、不利影响最小化。应该肯定,环保督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可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地不同:如果一个地方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和体量比新增产能和体量大,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低;如果一个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多、新产业新业态多,经济增长速度不仅不会降低还会提高。环保督察产生不利影响,主要由政策执行走样引起,如“一刀切”关停企业难免会增大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受“去煤化”影响各地盲目推进冬季供暖“煤改气”,导致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影响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禁止采沙”导致泥沙类建材价格大幅上涨,增加建筑成本;而如不疏浚长江、黄河的“地上河”段,一旦发生洪水存在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隐患。上述问题,有些已发文纠正,有些尚未引起重视。
因此,加强制度建设,统筹源头治理、过程严管与污染严惩,协同推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制度建设、技术创新与资金投入,使各环节、各要素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有机整体。只有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加快进度、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生态环境质量才能得到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才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