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厌氧过程:将污染土壤运到处理车间内堆放,加入DARAMEND药剂并旋耕搅拌均匀。堆置好的土壤中加水,控制一定的含水量以保持土壤的厌氧还原环境。厌氧5天之后,取样检测土壤的ORP和pH值,确保反应环境保持在最佳状态。
生物好氧过程:需要定期对土壤进行翻耕,以使土壤的反应环境保持在好氧的状态。好氧3天之后,采样检测土壤含水率,为下个周期的加水量提供基础计算数据。循环3个周期后,土壤处理完毕,检测土壤的六六六和滴滴涕,达标后回填。施工流程见图4。
水泥窑协同焚烧工艺施工过程:
污染土壤经过预处理后运送至水泥窑进行焚烧处理。处理后,土壤中的六六六和滴滴涕被彻底分解去除,污染土壤最后锻烧为水泥熟料。
2.4修复效果
在生物化学还原修复工艺中,污染土壤在与DARAMEND药剂充分反应40天后,六六六浓度从11.23mg/kg降解到1mg/kg ,滴滴涕浓度从49.02mg/kg降解到5mg/kg。两者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1.1%、89.8%,污染土修复处理达标。
该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案例表明,采用生物化学修复技术治理 POPs污染土壤,可以取到较好的修复效果。结合不同污染场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项工艺联合处理,可以更高效和经济地完成污染场地修复任务。提高POPs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大幅度提高降解菌的能力,采用生物工程手段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将是POPs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物质特性决定了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我国对于污染场地的管理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虽己初步建立了可适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管理的体系和模式,但与国外的相关制度相比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利用太阳能和自然植物资源的植物修复、土壤中高效专性微生物资源的微生物修复、土壤中不同营养层食物网的动物修复、基于检测的综合土壤生态功能的自然修复,是土壤环境修复科学技术研发的主要方向。发展绿色、安全、环境友好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是农田污染土壤修复的前进方向。